正在阅读:医学科研| 对于困扰9500万国人的抑郁症 科学家找到了快速见效药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医学科研| 对于困扰9500万国人的抑郁症 科学家找到了快速见效药物

医学科研| 对于困扰9500万国人的抑郁症 科学家找到了快速见效药物

2021
01/09
作者头像

张丹妮

个人
+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前瞻网
A-
A+
【摘要】对于困扰我国9500万人的抑郁症,日前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快速见效药物:

 医学科研 对于困扰9500万国人的抑郁症 科学家找到了快速见效药物

  超过46%的自杀身亡者死时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则是抑郁症。未经治疗的精神疾病是绝大多数自杀的原因。

  抑郁症目前主要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或是物理治疗。

  然而,目前的抑郁症药物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近50%的患者对现有的抗抑郁药反应不佳。其次,常规抑郁药物需要大约3-5周才能见效,反应较慢。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人员正着手解决第2个问题。他们希望利用表观遗传调节剂,消除压力造成的人体变化。

  表观遗传机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它控制着基因打开或关闭的时间和方式。

  压力则是抑郁症的一个关键诱因,它会改变大脑中的某些表观遗传标记。其中许多改变发生在与神经可塑性相关的基因中,进而影响大脑对经验做出反应的能力。

  压力最主要的增加了这些基因的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一种染色质重塑过程,通过招募参与基因抑制的蛋白质或通过抑制转录因子与DNA的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大多数现有的抗抑郁药都是为了减少这个过程。

  在研究中,研究小组决定对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一种神经系统蛋白,对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有着广泛的作用。

  之所以把目标放在这上面,是因为根据研究结果,压力会降低BDNF的表达。而BDNF信号被阻断,可能就是抗抑郁药无法见效的原因。

  研究小组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压力增加了BDNF基因的甲基化,降低了BDNF的表达,从而导致抑郁。如果假设正确,那么使用一种抑制DNA甲基化的基因调节剂,使BDNF水平也会正常,就能起到抗抑郁效果。

  按照这一理论,抗抑郁药的作用与甲基化基因的正常化有关,而消除应激引起的改变需要时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常规抗抑郁药物见效慢。

  同理,只要直接调节这些表观遗传机制,就能迅速产生抗抑郁作用。

  我们发现情况确实如此。”

  根据他们在《分子神经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结果确如他们假设。研究小组测试了2种不同的药物作为调节剂,5-AzaD和RG108,两者都抑制了导致DNA甲基化的酶。结果,科学家在这2组测试中都观察到了快速的抗抑郁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日趋严重的抑郁症蔓延,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

  其中,女性平均发病率为5.1%,高于男性的3.6%。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55-74岁的男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5.5%,55-74岁的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超过7.5%。60-64岁女性为高危人群,发病率接近8%。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 · 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

  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女性抑郁症患者占65%,35岁以上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比例的67%。

  此前,一项针对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

  除内蒙、新疆等地无数据外,陕西、甘肃、福建等地区的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江苏、上海等地重度抑郁患者占比相对较少。

  此外,该研究数据还显示,四川地区患有抑郁症的人群占比较高,而山东、江苏和黑龙江等地患有抑郁症状的人群占比相对较低。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

  以上即是酷客健康资讯-科技频道为分享的“医学科研| 对于困扰9500万国人的抑郁症 科学家找到了快速见效药物”内容。关注更多医疗疾病、营养健康、中医保健等科普及医药健康考试相关内容,本站将及时与你分享。酷客健康,医疗健康新通道,尽请关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酷客健康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iapeng@hqwx.com)
收藏

收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