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鉴别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以及主动脉夹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临床 > 【鉴别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以及主动脉夹层

【鉴别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以及主动脉夹层

2020
05/13
作者头像

张丹妮

个人
+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酷客健康
A-
A+
【摘要】关于AIH、PAU以及AD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要点。

  稿定设计导出-20200513-140658.png

       一、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

  1.发病机制:多为主动脉中膜病变,主动脉滋养血管自然性破裂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

  2.影像学诊断: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环形增厚没有夹层内膜片和内膜撕裂。以往认为主动脉壁的厚度大于等于7mm是诊断标准,但现在认为主动脉壁大于等于5mm即可诊断AIH。CT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主动脉真腔可发生变形或略变细。ECHO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主动脉壁增厚呈新月形或环形,没有内膜撕裂的破口

  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aortic ulcer,PAU)

  1.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穿透内膜进入中膜,并在中膜形成壁间血肿。若溃疡直径超过20mm或溃疡深度超过10mm时,疾病进展的危险性很高。

  2.影像学诊断:CT表现主动脉局限性节段扩张局部溃疡壁内可见血肿,还可出现假性动脉瘤,夹层和破裂。ECHO表现为主动脉壁可见粥样斑块,斑块表面凸凹不平,形成溃疡斑,内膜与中膜间可见血肿回声。

  三、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1.发病机制: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与中层之间附着力下降,在血流冲击下,内膜破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夹层,或由于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导致壁内血肿,逐渐向近心端和(或)远心端扩展形成主动脉夹层。

  2.影像学诊断:CT表现为两个对比剂充盈的腔,增强后假腔呈延迟强化,真腔呈早期强化真腔与无夹层的主动脉腔相连续。ECHO显示主动脉内可见剥脱的内膜回声,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剥脱内膜可见破口,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血流信号穿梭于真腔与假腔之间

  四、PAU,AIH,AD的关系

  三种病变在某些患者身上表现为2个或3个病变同时存在,说明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AIH,PAU可进展为AD。AIH可独立存在,也可随病变过程发展为AD。PAU可形成中膜AIH。总之,注意其影像学诊断要点得以鉴别。

        更多临床鉴别诊断知识要点,本站将及时与您分享。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酷客健康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iapeng@hqwx.com)
收藏

收藏

为你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