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 > 疾病 > 中医临床| 足三里有凹陷或预示脾虚

中医临床| 足三里有凹陷或预示脾虚

2020
11/13
作者头像

张丹妮

个人
+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养生中国”微信公号
A-
A+
【摘要】脾为人的“后天之本”,一旦出现“脾虚”,人体的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而脾虚之人,足三里穴位会有这些变化。

  中医临床 足三里有凹陷或预示脾虚

       临床中,十个人去看中医,九个都会拿到“脾虚”的诊断。而脾又为人的“后天之本”,说明人在出生后,生命活动的延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一旦出现“脾虚”,人体的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而这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甚至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渡的时期。

  三个原因致国人易脾虚

  思虑过重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需要心来掌控。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心,土对应脾。思虑过重的人,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都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多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而国人一向擅长用脑,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概率。

  太过安逸国人肌肉力量较弱是与生俱来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则普遍缺少运动,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放肆饮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都会伤及脾胃。

  脾虚之人足三里会有变化

  很多人习惯通过自身症状和舌脉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脾虚。而对于没有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来说,通过上述方法往往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答案。教大家一个更为简便的方法:看足三里。

  这个判断脾虚的方法在《黄帝内经·灵柩·经脉》中早有记载——“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就是说,身体上的许多实证和虚证,都会在穴位上出现凹或凸的变化。

  足三里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健脾要穴,它就位于我们双腿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宽度,胫骨外一横指的地方。在这里摸到有凹陷,就可能预示脾虚。如果还伴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那确诊为脾虚就“八九不离十”了。

  调节脾胃试试单举手臂

  中医认为,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要顺应各脏器气机的变化规律。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说的是食物经胃部腐熟,需要下行进入小肠来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气则把食物精华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通过脾胃升降有序的运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够的滋养。八段锦中记载的单举手臂这个动作,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对于调节脾胃很有用处。

  具体做法为:端身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按;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需要注意的是,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以上即是酷客健康中医-疾病频道为你分享的“中医临床| 足三里有凹陷或预示脾虚”内容。关注更多医疗疾病、营养健康科普等相关内容,本站将及时与你分享。酷客健康,医疗健康新通道,尽请关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酷客健康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iapeng@hqwx.com)
收藏

收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