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备考笔记】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 > 医师 > 【备考笔记】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备考笔记】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021
06/16
作者头像

王红丽

个人
+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酷客健康
A-
A+
【摘要】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考生们赶紧收藏复习起来吧!

 

【备考笔记】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经典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正确答案】C;C

  【答案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痛觉

  躯体痛包括体表痛和深部痛。当皮肤(体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先后出现快痛和慢痛。

  内脏痛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与体表痛相比,内脏痛具有以下特点:

  1.定位不准确。

  2.发生缓慢,持续时向较长。

  3.中空内脏器官(如胃、肠、胆囊和胆管等)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或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不敏感。

  4.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临床常见内脏疾患的体表牵涉痛部位

  内脏疾患体表牵涉痛部位

  心肌缺血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

  胃溃疡和胰腺炎左上腹和肩胛间

  胆囊炎、胆石症发作右肩区

  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周(发病开始时)

  肾结石腹股沟区

  输尿管结石睾丸

  膈中央部受刺激肩上部

  经典例题

  内脏痛特征为

  A.发生缓慢

  B.定位不明确

  C.持续时间长

  D.对机械性牵拉敏感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内脏痛有下列特征:①定位不明确;②发生缓慢,但持续时间长;③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感;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以上即是酷客健康考试-医师频道为你分享的“【备考笔记】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内容。关注更多医疗疾病资讯、营养健康、中医养生等科普以及医药健康考试相关内容,本站将及时与你分享。酷客健康,医疗健康新通道,尽请关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酷客健康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jiapeng@hqwx.com)
收藏

收藏

为你推荐

【考题分享】临床执业药师考试考题分享:RNA的结构与功能

临床执业药师考试 突触后电位 产生机制 2021/04/28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