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含义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

  2.阴阳的互根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

  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

  3.五行相乘的概念、原因

  4.五行相侮的概念、原因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运用

  第四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的生理功能

  2.肺的生理功能

  3.脾的生理功能

  4.肝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肝与脾的关系

  6.肝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的在体、开窍、其华

  1.心的在体、开窍、其华

  2.肺的在体、开窍、其华

  3.脾的在体、开窍、其华

  4.肝的在体、开窍、其华

  5.肾的在体、开窍、其华

  第五单元 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六腑与五脏的关系

  1.脾与胃的关系

  2.肝与胆的关系

  第六单元 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1.气的概念

  2.气的分类

  3.气的功能

  细目二: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第七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的组成

  2.络脉的组成

  3.连属部分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

  2.奇经八脉的作用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c

  细目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第八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

  2.风邪的特性

  3.寒邪的特性

  4.暑邪的特性

  5.湿邪的特性

  6.燥邪的特性

  7.火邪的特性

  细目二:七情内伤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七情致病的特点

  细目三:饮食所伤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四: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致病内容

  2.过度安逸致病内容

  细目五:痰饮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病证特点

  细目六:瘀血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病证特点

  第九单元 发病

  细目:正气、邪气与发病的关系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第十单元 基本病机

  细目一:邪正相争

  1.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1.阴阳盛衰

  2.阴阳互损

  3.阴阳格拒

  4.阴阳转化

  5.阴阳亡失

  第十一单元 望诊

  细目一:望神

  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细目二:望色

  1.常色

  2.病色(五色主病)

  细目三:望形态

  1.望体形强弱胖瘦的特征及意义

  2.望姿态异常(颤动、抽搐、痿、瘫)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头

  望头形、头发囟门的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五官

  1.目的“五轮学说”及目色主病

  2.望齿龈的临床意义

  3.望咽喉的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皮肤

  望斑疹的主要内容、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舌

  1.舌与脏腑的关系

  2.望舌的内容

  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4.舌诊的临床意义

  细目八:望小儿食指络脉

  1.食指络脉的三关分部

  2.望食指络脉的临床意义

  第十二单元 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1.语声异常(谵语、郑声)的临床意义

  2.呼吸异常(哮、喘)的临床意义

  3.咳嗽的临床意义

  4.呕吐的临床意义

  5.呃逆与嗳气的临床意义

  6.太息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1.口鼻气味的临床意义

  2.痰涕气味的临床意义

  3.二便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十三单元 问诊

  细目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3.但热不寒的临床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问汗

  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细目三:问头身

  1.头痛的临床意义

  2.头晕的临床意义

  3.四肢关节痛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问胸腹

  胸、胁、脘、腹部疼痛不同性质的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

  2.食欲与食量(多食易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

  3.口味异常(口淡、舌甜粘腻、口苦、口酸)的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二便

  1.问大便的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2.问小便的尿量、尿次、排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细目七:问睡眠

  1.失眠的临床意义

  2.嗜睡的临床意义

  细目八:问耳目

  1.耳鸣、耳聋的临床意义

  2.目眩的临床意义

  第十四单元 切诊

  细目一:脉诊

  1.脉诊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2.平脉的特点及变异

  3.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紧、弦、细、微、濡、弱、促、结、代)的脉象及主病

  细目二:按诊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第十五单元 八纲辨证

  细目一:表里

  1.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细目二:寒热

  1.寒证的临床表现

  2.热证的临床表现

  3.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细目三:虚实

  1.虚证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实证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4.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细目四:阴阳

  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

  2.阴虚证和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十六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细目一:气病辨证

  1.气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气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气逆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细目二:血病辨证

  1.血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血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血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

  1.气滞血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气血两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气虚失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细目四:津液病辨证

  1.津液不足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水肿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十七单元 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痰迷心窍证与痰火扰心证的鉴别

  细目二:肺病辨证

  1.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寒邪犯肺证与热邪犯肺证的鉴别

  4.燥邪犯肺证与痰浊阻肺证的鉴别

  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

  1.脾气虚证(脾不健运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求

  3.胃寒证、胃热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的鉴别

  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

  1.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2.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肝风内动证中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血虚生风证、阴虚动风证的鉴别

  4.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细目五:肾病辨证

  1.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肾精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肾气不固证与肾不纳气证的鉴别

  细目六:脏腑兼证

  1.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心肾不交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肝火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十八单元 治则

  细目一:治病求本

  1.治标与治本

  2.正治与反治

  3.病治异同

  细目二:扶正祛邪

  1.扶正祛邪的含义

  2.扶正祛邪的运用方法

  细目三: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2.补其不足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细目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临床应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及临床应用

  3.因人制宜的原则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