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一节 概 述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

  本类药物均味辛性温热,具有温里祛寒,温经止痛作用,故可治疗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2.配伍方法

  外寒已入里,表寒未解者,宜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宜配行气活血药同用;寒湿内阻者,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3.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当禁用;孕妇慎用。

第二节 具体药物

  附子

  回阳救逆: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主治亡阳证。

  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主治阳虚证。

  散寒止痛:秉性纯阳,温散走窜,散寒力大。用于寒痹证。

  用法:有毒,先煎30~60分钟。

  配干姜、甘草治亡阳;配人参治亡阳气脱。

  干姜

  温中散寒:长于温脾散寒。用于寒凝脾胃证。

  回阳通脉:亡阳证。

  温肺化饮:寒饮伏肺喘咳。

  干姜配党参、甘草、白术:补脾益气,温中散寒,应用于脾胃虚寒证。

  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应用于亡阳证。

  干姜配细辛:温肺化饮力强,应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肉桂

  补火助阳:善补命门之火,有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治肾阳虚证。

  散寒止痛:寒凝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等。

  温经通脉:寒凝血滞痛经,闭经;阴疽。

  引火归原: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用于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等。

  注意:阴虚、血热孕妇慎服。畏赤石脂。

  吴茱萸

  散寒止痛:善散肝经寒邪,主治寒疝腹痛、厥阴头痛、脘腹冷痛、寒湿脚气肿痛等。

  降逆止呕:胃寒呕吐;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注意:有小毒。

  吴茱萸配黄连:应用于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应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小茴香

  散寒止痛:善散下焦寒气。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等。

  理气和胃:脾胃气滞、冷气疼痛等。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丁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治胃寒呕吐呃逆要药;脘腹冷痛。

  温肾助阳:阳萎、宫冷不孕等。

  注意:阴虚者不宜,畏郁金。

  母丁香:为成熟果实,功似丁香而力弱。

  高良姜

  温中止痛:长于散胃寒,主治寒凝中焦、气滞腹痛。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

  高良姜配炮姜:温中散寒止痛,应用于胃寒腹痛。

  高良姜配香附:温中疏肝理气,应用于胃寒肝郁,脘腹胀痛。

  花椒

  温中止痛:脾胃虚寒证之脘腹冷痛、泄泻等。

  杀虫止痒:湿疹瘙痒,阴痒,蛔虫腹痛

  椒目(种子):苦寒,利水消肿,降气平喘。

执业药师QQ群:865869449